《松柏长青》是崔子范先生中国画作品中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。我虽不能尽释恩师创造此作品时的全部思想状态,亦当知是其倾心注情之作。今恩师离我们而去了,我在借此幅《松柏长青》之意追思恩师的艺术生命永不老的同时,也不免回忆起与恩师相识相处那些情景。
与崔子范先生相识是在1977年,那时我刚参加工作,在文化馆美术部,有幸在烟台参加全区美术创作班艺术讲座。给我们讲课的有崔子范、孙其峰、陈凌云等先生。课余自我介绍与崔子范先生谈起家乡变化,邀请有机会回家乡走走。交谈中得知先生对家乡别有一番深厚感情。
自那时起,崔子范先生每年都回家乡住一段时间。
崔子范先生解放前在南海区任过南海专员,所以对家乡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非常关注。在先生的积极参与下,在家乡成立了“莱西画院”,这在当时全国的县市级画院中成立是最早的。画院成立后成功与周边地区联合举办了“胶东6县市书画联展晋京展” ,先生亲自联系了展馆。为鼓励艺术创作,先生又拿出十余幅画奖励优秀作者,可见先生对青年人的发展给予的厚望。为进一步提高艺术创作水平,先生又出面联系征得全国各地名画家作品30余副,用于画院交流学习参考之用。在先生的积极帮助关怀下,家乡的艺术创作积极性和文化艺术氛围空前活跃。也正是有了这良好的机遇,得以跟随先生身边耳濡目染,对我的艺术发展道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。先生为人处事,艺术追求,无一不是我的楷模。先生经常讲:“为人要实,画画要虚。画家不能单纯来画画,单纯画画那是一个匠。要用脑画,你的社会经验和经历,你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无一不是你的艺术语言表达的载体。有了这些个社会积累,你的画就有看头了。毛泽东的《矛盾论》对立统一规律在作品中随处可见,所以画画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,要达到作品的完美就要利用好这一规律。”
崔子范先生出身农民,家境贫困,当过教师,后又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在延安军政大学学习过哲学、政治经济学,解放后又在北京医院、建设部工作,参与创建北京中国画院(今北京画院)后,任画院秘书长、副院长、党委书记至退休,党、政、军、民、学都经历过。丰富的社会经历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。在画院那段时间先生是半工半读,白天工作,晚上画画。先生讲:有幸在画院那段时间接触的都是些书画艺术大家,起点就高。特别是齐白石先生,那些农村生活情趣的作品深深的打动了人们,让人看了亲切。这些生活情趣也是我最熟的。从此,“我画我身边所见到的这种题材,其中大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寻常景物。”艺术家的使命就在于将这些寻常事物通过艺术手段向观众再现,使人们获得新的感受,使观众在重新发现中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。
在崔子范的每一幅画中,一草一木,一景一物,都浸透着他的所爱,他是因为所爱才去表现这些景物,因为有了所爱,所以用先生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出特殊的情致和艺术形象来,或者说这便是崔子范先生的大写意艺术风格。用先生自己的话说中国画要有时代精神,要具备四个化“时代化,理想化,个性化,民族化。”
崔子范先生绘画的艺术特点用最明快的墨与色,浓墨与淡墨的明快强烈对比给人们视觉上的艺术冲击,鲜明的色彩节奏,强烈的视觉效果,都反映了崔子范先生作品吸收民俗艺术精华与现在审美特色的结合。
先生的国画作品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,他的艺术之高度就在于高度概括、大胆夸张,可用四个字概括“笔简意宏” ,这也是中国传统大写意画艺术的精神所在。
1984年,我要进曲阜师范大学进修,临行前去向先生告别。先生拿出一幅画赠与我,并高兴的对我说:“进入大学要从基础学起,系统的学习对以后的发展大有益处。学习东西不能迷恋某一个人,要从齐白石、吴昌硕、八大、石涛等大家中多吸取营养,学校是打基础,不是培养将军,要想成为将军,还要回来后在社会生活中锻炼。”这语重深长的教诲至今扔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,指引着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成长。
两年的学生生活很快过去了,当我又拿画给先生看时,先生高兴的说:“好!基础打得好!人物、山水、花鸟都能画,挺好!笔墨有了,下一步就要看你如何用你的笔和墨、用你的艺术语言表达你的艺术世界了。”说完,先生提笔为我写下了“剑胆琴心 志杰同学勤于研究”几个苍劲淋漓的大字,以勉励我更好的研究创作绘画艺术。
记得有一次请恩师点评完作业,畅谈之余对老师说:“崔老,好多人都问我是不是您的学生?这么多年也没正式拜您为师,还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。”“对他们说,你早就是我的学生了,”先生亲切的对我讲,“以前,文艺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拜师要烧香、行礼,现在是新社会,那样太封建了,咱就不兴这个了。”从此后跟随先生左右。先生每年冬去春来,因家与先生住的地方很近,几乎每天都去先生家聆听先生教诲。先生非常健谈,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谈论的话题也很多,从生活、社会到人生、艺术、哲学等等无不涉猎,先生的博学阔论每每都让我茅塞顿开、受益匪浅。天长地久,渐渐的我与先生结下了胜似父子的感情。
1991年,四川美术出版社要出一套中青年画家系列丛书,我被列入计划,但要求画家出一部分费用,当时我刚结婚经济上不宽裕,心中一时犯了难。崔子范先生得知此事,高兴的对我说:“给你出版画集,这是对你绘画成绩的一个肯定,也是对前一段绘画创作的小结,是个大好事,别犯愁,我资助你。”就这样,在老师的关注下,我的第一本画集——《邵志杰画集》得以顺利出版并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,老师对我的厚爱与眷顾深深的打动了我。
1997年,我准备出版第二本画集,拿着作品征求老师意见。老师不厌其烦的认真看完后,笑嘻嘻的说:“进步很大嘛!不要似我,这要好!要记住,1+1=3.学前人的加上我的,再通过你自己思考转化成自己的就是3了。吴昌硕的篆书用笔,齐白石的行书用笔两者各有特点,从前人中吸取营养是最好的学习途径。”说完,老师又兴致勃勃的为我带去的长卷作品题字“观志杰画近年大进”。这是老师对我最好的奖赏和鼓励。
莱西市崔子范美术馆成立,我有幸作为常务副馆长参与了美术馆的筹建工作。由于工作关系,我对先生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系统的研究。先生讲其在画院工作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家画画,画画要用心来画,不一定天天用笔。先生的艺术是哲学与艺术最好的体现,他不玩技巧,“笔墨技巧那只是个基础,用情感来画画那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。”先生的画更多的是在感知和淳朴敦厚方面结合生活情趣有感而发。先生讲:“一个人世界观最重要,有些人画了一辈子画还是糊涂,世界观是决定人生之路怎样走的关键。”
崔子范先生心中蕴藏着泱泱大爱。他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家乡、爱学生。救灾扶贫更是能看到崔老的身影。先生还在家乡捐建小学、奖励突出贡献教师、成立教育基金会、扶持家乡畜牧经济发展等。先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,1990年在青岛组织崔子范师生联展。学生有困难,先生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。先生的一举一动,无一不是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学生们的进步。
崔子范先生生性乐观豁达,和蔼慈祥,言谈直白诙谐,又充满哲理。我快要结婚的那一年,老师画了一幅荷花鸳鸯赠与我并风趣的说:“志杰,你就要结婚了,送你一副鸳鸯,这可是两只鸳鸯,一只男的、一只女的,男的是你,女的是筱艳(我妻子的名字),一前一后,你追我赶,祝你们新婚幸福。”记得有一次和老师一起画画,老师说:“今天我们不干别的,专门画画,你画一张我画一张。”在看到我画的一幅荷花双鹅图时,老师笑嘻嘻的说:“哎呀,志杰你画的这个构图好,有生活、有新意,我以后也要‘临摹’一幅。”在以后老师的作品中,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构图,体现了老师回归童心的天性好虚心学习、永不满足的艺术追求。每年老师的生日我都前往祝贺或电话问候,近几年,老师因为身体的原因再没回过北京,我于是每年都去祝贺老师的生日,每次老师都嘱咐家人送我一个红包,家人说:“崔老说了,来祝寿的学生跟自己的儿子一样,每人一个红包。”我心想:我去给老师过生日,老师居然给我红包,真是把我当小孩了。今年老师过生日,我携妻子一起前往拜望老师,并告诉老师我已经退居二线了,老师当时身体不太好,但仍不失幽默的说:“这下你也‘解套’了,以后就有时间静下心来画画了,这是第二个艺术青春。”并赠送我一本刚出版的画集,还题写了我和妻子的名字。我的:“老师,你的字还是写的这么好!”老师笑了笑,停顿了一下说:“嗯,再给我几年时间会更好。”先生活到老、永不满足的艺术追求精神让我敬佩。
伴随恩师30余年,我深悉恩师的生活态度和艺术风格。崔子范先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重大影响,更在于他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写意画的审美内涵,为传统写意花鸟的时代创新做出了可贵的探索,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我在聆听老师绘画艺术教诲的同时也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,先生既是我艺术道路上的恩师,又是我人生的恩师。让我终生难忘。
深切的怀念我的恩师,祝先生艺术像松柏常青
|